为全面深入地贯彻有关红旗渠的重要讲话精神,使红旗渠精神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不息、发扬光大。8月3日至5日,竞技宝官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旗渠精神”实践团成员们前往河南省安阳市红旗渠分水闸、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进行爱国主义学习,通过系统参观学习、聆听红色故事等形式开展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贡献老员工群体的青春力量。
8月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红旗渠分水闸。一渠绕青山,精神天下传,河南省林州市,系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在这里伟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渠,为当地人民提供生活资源与精神力量。实践团队追寻先辈足迹,从红旗渠分水闸开始,首先学习红旗渠修建历史,了解红旗渠有关故事,以及其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月3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红旗渠纪念碑前。这座巍峨的纪念碑,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历史。团队成员们肃立碑前,向为修建红旗渠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默哀致敬。
在纪念碑前,大家还聆听了关于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他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8月4日,实践团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在红旗渠纪念馆,团队成员们参观了“千年旱魔、红旗引领、太行丰碑、山河巨变、精神永恒”五个展厅,回顾了当年的修渠历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林州人民遇沟架桥、逢山凿洞、铸就伟岸的光辉事迹,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画面前,用心感受老一辈建设者们战天斗地、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也在自己的心灵中埋下了奋斗的种子。


面对纪念馆中长达数十米的挂满了抬筐的陈列墙时,队员们纷纷立正致敬。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十年修渠,林州人民把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发挥到了极致,抬筐是修渠时的主要工具,当地群众就地取材,用荆条藤条编织台筐,并且探索出了合适的台框尺寸,让负责运输石头的民众抬得动,又抬得多,抬筐生产的数量上去之后,在红旗渠修渠一线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队员们来到电影《红旗渠》主题曲展示框前。在这里实践队员们不约而同的心中默唱起来,深度感悟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不易与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8月5日,实践团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青年洞。在红旗渠的建设旧址上,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时常吸引参观者驻足。当年,它曾是红旗渠施工建设难度最艰巨的地段,300多名青年组成凿洞突击队,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才征服了这一天险。因凿洞民工由优秀青年群体组成,故取名为“青年洞”。它的开凿是青年建设者豪情壮志的奋斗青春的见证,体现了在困难历史条件下,他们不惧艰险、勇挑重任的奉献担当精神。
当年的修建者早已不再是青年,但是他们修建的青年洞依旧震撼着世世代代的后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让我们切实感受开凿时的艰辛与不懈的努力,是他用一双双血手换来的胜利,他们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代人追求的精神财富。站在青年洞前,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昔日青年突击队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勇气与魄力。青年洞不仅象征着中国青年的勤劳智慧与坚强意志,也让成员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洞考察时对当代青年人的深情寄语。

3天的考察学习,行程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却收获满满。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了解到红旗渠的奋斗历史,感受到了老一辈劳动家的坚定信念,体悟到了伟大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进一步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